低温冷水机通过逆卡诺循环实现制冷,其核心工艺原理可归纳为压缩、冷凝、节流、蒸发四个关键过程,结合低温工况下的特殊设计,实现高效、稳定的低温冷源输出。以下是具体工艺原理及技术要点:
一、基础制冷循环原理
压缩过程
压缩机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(如R22、R404A、乙二醇溶液等),通过机械压缩使其变为高温高压气体。
低温工况优化:采用半封闭螺杆压缩机或涡旋压缩机,支持无级能量调节,适应低温下制冷剂密度变化,确保压缩效率。例如,低温螺杆式冷水机使用5:6非对称齿型螺杆,能效比普通压缩机高20%-30%。
冷凝过程
高温高压气体进入冷凝器(水冷式或风冷式),通过热交换将热量传递给冷却介质(水或空气),冷凝为高温高压液体。
低温工况优化:
水冷式冷凝器采用强化换热管结构(如外翅片内肋化),氟侧承压达25bar,提升换热效率。
配备经济器,通过闪发中间补气降低排气温度,提高系统能效。
节流过程
高温高压液体通过膨胀阀(如热力膨胀阀或电子膨胀阀)节流降压,形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。
低温工况优化:采用进口膨胀阀,精确控制制冷剂流量,维持蒸发器内压力稳定,防止结冰或液击。
蒸发过程
低温低压混合物进入蒸发器,吸收载冷剂(如乙二醇水溶液、氯化钙溶液)的热量而蒸发,使载冷剂温度降低至目标值(如-40℃至-120℃)。
低温工况优化:
蒸发器采用干式壳管式设计,内螺纹紫铜管增加传热面积,耐压20bar。
配备液态冷媒喷射系统,降低压缩机负荷,提高低温工况可靠性。
二、低温工况下的关键技术
复叠式制冷系统
原理:由两个或多个独立制冷循环组成,通过冷凝蒸发器耦合。高温循环制冷剂蒸发冷凝低温循环制冷剂,实现级联降温。
应用:用于-80℃以下超低温场景(如碳纤维RTM成型、锂电池控温),避免单级压缩比过大导致效率下降。
载冷剂选择
乙二醇水溶液:冰点低(-35℃以下),适用于-40℃至0℃工况,防腐蚀性强。
氯化钙溶液:冰点更低(-50℃以下),但需定期检测浓度防止结晶。
酒精溶液:适用于短期低温需求,但易挥发,需密封设计。
低温防护设计
油分离器:三级油分离技术,滤油效率达99.9%,防止润滑油进入蒸发器影响换热。
防冻保护:循环水出口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,低于设定值时自动停机,避免蒸发器冻裂。
低振动设计:压缩机排气口安装止回阀,防止停机时转子逆转,降低噪音和振动。
三、典型低温冷水机工艺流程
启动阶段
压缩机预热,油加热器工作8小时以上,确保润滑油粘度适宜。
载冷剂循环泵启动,排除系统内空气,防止气阻。
运行阶段
压缩机按设定负荷运行,制冷剂经压缩、冷凝、节流后进入蒸发器。
载冷剂在蒸发器中被冷却,通过循环泵输送至用冷设备(如反应釜、冷库)。
PLC触摸屏控制系统实时监测温度、压力、电流等参数,自动调节能量输出。
停机阶段
压缩机卸载,停止制冷剂循环。
载冷剂循环泵继续运行5分钟,带走系统余热。
冬季停机时排空载冷剂,防止冻结损坏设备。
四、技术优势与应用场景
优势:
温度范围广(-120℃至常温),满足医药、化工、食品等行业需求。
节能高效:复叠式系统能效比单级压缩提高30%以上。
稳定可靠:全封闭循环设计,减少载冷剂损耗和环境污染。
应用场景:
医药行业:疫苗、血浆低温储存(-80℃以下)。
化工行业:反应釜控温、蒸馏塔冷凝。
食品行业:速冻隧道、低温冷藏库。
新能源行业:锂电池材料合成、碳纤维固化。